长城网石家庄1月30日讯(张健 权伟娜)根据《石家庄市长安区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华北制药集团包括制药总厂在内的10个搬迁改造项目,在2017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历经一个甲子风雨的华药,也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华药建厂后的半个世纪光阴里,宋珍与制药设备结缘,挥洒汗水、播种桃李,为华药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蓄势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宋珍:1935年出生于上海市,1955年大学毕业后,就职华北制药厂,历任专家工作科俄语翻译、105车间技术员、105车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等职务。1991年退休后,岗位返聘5年。1996年—2005年返聘北元公司,任公司总顾问。是华北制药厂最早一批设备机械方面专业人才的杰出代表。
2017年10月27日,深秋的石家庄,经过连日的阴雨霏霏,终于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82岁的宋珍在记者的陪伴下,又一次来到这个挥洒全部青春和热血的地方——华北制药老厂区,徜徉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制药总厂林立的厂房间,老人无限感慨:“相伴了半个世纪的老伙计,站完最后一班岗,你也要退休啦!”
1955年夏,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现名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红旗招展,20岁的本地姑娘宋珍,伫立在学校通告栏前——“华北制药厂全国招聘化工制药大学毕业生”一行字让她年轻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时国家号召广大青年,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作为进步青年,一门心思就想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其他的都顾不得了!”怀着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宋珍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只身一人踏上了北上的火车,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后,来到位于北京前门的华北制药厂报到处报到,从此开启了与华药半个世纪的结缘。
然而,北方干燥的气候与当时石家庄的恶劣条件,不是出身繁华大都会上海的小姑娘们能够想象的。1955年的石家庄,最繁华的地方也仅限于现今解放广场与北国商城一带低矮的楼房和商场,其余基本全是荒地。饮食基本都是棒子面窝窝头和山药面粉,对于吃惯了米饭的南方人是很大的挑战。“支援建设华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我自己的选择,这点困难不能让我退缩!”宋珍坚定地留了下来。随后,服从安排在厂俄训班学习俄文,准备去苏联实习(后未能成行)。在这里遇到了一生挚爱——来自山东新华药厂支援华药建设的孙荣光,并于四年后喜结连理。
资料显示,自1953年华北制药厂筹备处成立以来,共从上海、北京、东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招收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及班组长以上骨干429人,选调制药、淀粉和玻璃行业技术骨干562人,以及一批大学、中专院校优秀毕业生参与筹建。其中很多人,随着华药的建设投产,在这里扎下了根,把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到了华药。宋珍、孙荣光就是这里面的典型代表。
1958年,支援华药建设的苏联专家撤走了。在专家工作科当翻译、实习的宋珍,临危受命,担当起分包装车间设备技术员,负责车间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工作。
“当时车间的设备分别来自德国、英国和苏联,说明书都是外文,我只能是晚上翻译资料,突击猛学,白天去车间实地操作,边干边学,边学边教。”作为车间唯一的化工机械专业技术人员,离开苏联专家后的宋珍迅速成长起来。当时一线操作工大多为附近村庄招来的农民和退伍复员兵,宋珍一遍一遍讲,一点一点教,将纷繁复杂的外文翻译成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终于在她手下培养出了华药第一批的机械操作师和设备维护人员。这批技术工人之后被抽调到不同车间设备岗位,担当起了华药未来各车间、子分公司设备维护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时间流转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国内经济复苏,制药公司开始迈出国门,寻找更大机遇。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华药青、链霉素生产能力,发酵水平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分包装车间虽然进行了大量技术革新和设备改进,生产效率极大的提升,但仍不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时任105车间主管设备副主任的宋珍,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当时国内制药兄弟单位已经引进几条全自动生产线,但由于技术不精,引进的设备都被当废铁搁置。宋珍不服气,找到了当时厂领导陈贤丰,当面立下“军令状”,保证一定成功引进生产线,提升公司生产效率。
1986年春,宋珍带队前往西德博世公司考察。虽然语言不通,但凭借过硬的技术眼光和负责任的专业态度,宋珍一行在博世公司一台一台查看、一样一样询问,经过仔细验收,成功引进。华药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引进德国博世全自动分装机,这条制药分装流水线个人就可操控,却在当年创下了增产青霉素粉针1亿支的记录,在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责任与热爱岗位返聘15年“生产行不行,关键看设备。”在产品品种优良、工艺稳定的前提下,设备成为决定生产效率的重要的条件。宋珍肩上的担子无疑是沉重的。为了干好工作,孩子仅仅1周就被送进华药哺乳室,1周半就进入企办幼儿园,昼夜加班、节假日工作更是家常便饭。
1989年夏,深夜熟睡的宋珍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同事告知,车间设备着火了!顾不上收拾的宋珍骑车就往厂里跑。不顾大家的劝阻,宋珍穿过熊熊大火来到设备车间,与消防员一起拿起水管拼命浇水,将大火封在了门外。“那时候,一门心思就想这些设备是企业花大价钱引进的,这是多少人的心血和希望,不能毁在我手里,就是拼了命也要保住它们!”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灭火,宋珍视为生命的设备总算保住了。在接下来的三天三夜里,她与车间工人们一起收拾残局、清理障碍,昼夜不停地进行设备调试,将损失降到最低,直到生产逐步恢复才回到家中。
1995年3月,北元公司(后改名为北元分厂)开工建设,年底基建完工,进入设备引进安装调试阶段。退休后已经在原岗位返聘5年的宋珍,再次被请“出山”。作为华药分包装设备的“开山鼻祖”,宋珍与制药设备打了40余年的交道,这样的专家级设备人才正是新成立的北元公司所亟需的。出于对企业的责任与热爱,宋珍以公司顾问的身份开始帮助北元公司实现顺利投产。而这一帮就是近10年。从最开始设备引进、调试到后来的干部、工人培训,设备疑难杂症处理和车间资料管理,宋珍的“顾问”工作让这个新公司走上正轨。直到2005年,古稀之年的宋珍才算真正离开岗位回到家中。
如今,身体依然硬朗的宋珍,漫步在曾经奋斗过的老厂区,仔细辨认着厂内大道旁“光荣榜”上年轻的面孔,“有些是我的徒弟,但更多的人已经不认识了。时代在发展,华药老厂区搬迁、新厂区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担就交给你们年轻人了!”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脸上、身上,一片光芒。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