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莱芜区应急管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相关工作决策部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跨越提升年”为抓手,深刻汲取近期事故教训,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工作,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工作全面加强。
一是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强化应急基层基础。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构建《莱芜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济南市莱芜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建议》等体系文件,推进应急管理一本通,印制了全区应急救援队伍联络手册、应急救援(安全生产)专家通讯录。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全区重点企业组织应急救援演练7312次。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在完善政府应急物资保障的同时,与4家商超签订应急保供协议,补充商超储备。区应急局与山东省翊森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单位签订了救援合作协议书,关键时刻提供直升机、无人机、挖掘机、运输车辆、灯具、大功率排水设备若干。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全区累计协调组建36支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达2500余人,涵盖生产事故、自然灾害、重大工程、公共活动场所、医疗救助等应急救援类型。充实基层安全监管力量,各街道(镇)成立了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执法中心,15个街镇新招录安全监管人员114人。
二是安全生产监管取得新成效。迅速落实区委十场硬仗。区安委办制定了《关于落实“十大硬仗”总体部署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项安全生产重点攻坚任务,已完成26项,完成率96.3%,完成率并列全市第一。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攻坚年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抓好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突出非煤矿山、危化品、道路交互与通行等重点行业领域,通过明查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高标准、严要求,以高压态势带领专家组深入现场,查资料、查现场,对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各自职责进行考核,从严查处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屡教不改、整改不力的企业单位,推进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三个率考核,落实安全风险隐患一月一销号,坚持发现一起、打击一起,查处一个、警示一片、震慑一方。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派出检查组10187个次,检查单位34685家次,共发现隐患55551项,整改完成54288项,整改率97.73%,约谈企业43家,关停企业31家,立案470家(起),罚款628.93万元。截至目前,立案起数、罚款总数均为全市第一名。落实高水平发展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建立高水平发展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周调度制度,截至目前,全员责任清单完成率100%,全员培训完成率100%,监督检查计划完成率100%,立案处罚率64.77%。不断健全安全监管责任网格。完成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2021年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全区32个安委会成员单位分别制定了2021年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加快网格化实名制监管进度,目前全区累计录入监管对象31090家,录入率100%;各部门单位累计认领行业监督管理对象1436家(次),认领数位列全市第四。
三是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新提升。加快灾害普查分析。统计更新全区自然灾害普查专班人员名单,通过全国灾害普查平台核实了莱芜区区划信息,目前,应急系统清查工作完成率100%,与章丘区并列第一。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进行房子抵抗地震设防能力初判,形成了全区“震害风险分区”面状矢量数据图层。强化突发事件处置。落实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相关规定和制度,累计协调处理张家洼废旧物品回收站灭火救援等突发防灭火事件4次,报送各类应急突发事件20起。有效落实防汛责任。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健全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累计转发灾害性天气预警69份,其中重要天气预报26份。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建立应急、水务、消防、城管、建设等部门汛期联合值班制度。应对“烟花”台风及多次强降雨天气期间,组织危化品生产企业累计开展演练20次,参与演练256人次,非煤矿山企业共停产撤人6次,撤人260余人次;区应急、消防救援大队、区武装部、区水务局、莱芜蓝天救援大队等单位社会团体投入应急救援750人次,使用排水泵60台,排水2000平方米,转移疏散群众100余人;累计接收上报各镇(街道)灾情初报、续报50余次。
四是重点领域整治取得新突破。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区委区政府格外的重视,先后召开4次区委常委会、5次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制定出台《莱芜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方案》,形成“1+1+13”工作体系,突出非煤矿山、危化品、道路交互与通行等12个重点行业领域,全方面开展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持续推进非煤矿山领域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矿山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先后购入各类凿岩台车、撬毛台车、装药设备等共计100余台(套),铲运机、扒装机、电机车等40余辆;进一步更新完善人员定位、通讯联络、自动远程控制等智能化设备。强制要求井下采场同时作业人数不允许超出3人,凿岩、装药、掘支、运输等井下作业人数减少400人以上,作业人员减少近40%。快速推进涉氨冷库专项整治验收。区安委会办公室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区应急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信局、消防大队等10个部门对全区10个镇(街道)334家涉氨制冷企业持续开展了安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实现了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关闭停产涉氨制冷企业71家,144家涉氨制冷企业制冷剂整改为非氨制冷,全区使用液氨制冷的企业剩余119家,涉氨制冷运营企业存量缩减达到64.5%,全区涉氨制冷公司数大幅度减少,242名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树立了万兴食品、新希望六和等15家全区冷库标杆,涉氨制冷企业重大隐患全面消除,冷库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全方面提升,全区冷库行业专项整治取得了决定性的明显成效。目前已通过市安委会整改销号。突出钢铁冶金企业限停产期间安全监管。聘请4名省级专家深入现场充分调研,编制钢铁冶金行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组织专家组深入一线天,对企业安全管控方案做全面评估、监督实施。针对限停产期间安全风险特点,实行日报告制度,紧盯重点环节。同时轮流派驻驻点安监人员60人次,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是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一)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道路运输、钢铁冶金、消防、特定种类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确保2个专题专项、79项重点整治任务、202项落实措施落地落实。(二)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非煤矿山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地下矿山“通风防火、提升运输、防治水、采空区充填”四个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尾矿库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大力采用闭库销号或升级改造、尾矿综合利用等方式彻底整治治理;扎实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作,实现非煤地下矿山全部配备凿岩台车、撬毛台车等设备做采掘作业,在用尾矿库通过尾矿综合利用减少尾矿堆存量,加装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危化品和烟花爆竹领域:开展上半年和下半年的重大危险源“消地联合”督导检查,加强化学品储罐集中区专项排查整治;督促2家过氧化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自动化控制改造应用,强化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运用,补充完善安全管控措施,及时审查和修订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对危化品生产企业组织精准治理和分级分类监管;按照省、市“1+5+1”的总体框架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运行质量,推动建设加油站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推广5项信息化应用技术,配合做好全省烟花爆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系统接入工作;按照危化品安全培训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推动“专职安全管理和高风险操作”两类人员安全资质条件逐岗对标达标。钢铁冶金领域:以高温熔融金属、冶金煤气等关键环节为重点,聚焦重大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有效消除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推动冶金企业采取设备升级改造、自动化控制、联锁、机械防护和能量隔离等手段,减少10人以上危险作业场所;结合实际对现有监测监控设施和系统来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对重大危险源、冶金煤气、高温熔融金属等重大风险作业区域重要参数的在线监测监控;强化《冶金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标准》应用,指导企业按照诊断分级标准强化自我诊断。工商贸领域:深入开展机械铸造、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作业、外包作业等重点领域环节和工贸企业配套危化设施、地表污水处理设备安全专项治理,积极推动企业组织“反三违”;持续巩固涉氨冷库安全集中整治治理成效,健全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层次地融合,2022年底前,实现全区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部达标。(三)充分的发挥区安委办指挥棒作用。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巡查、督导、督查,做好省专项督导、市第三方考评反馈问题整改;研究探索街镇、部门分类考核细则,用考核倒闭三个主体责任落实;综合运用通报、约谈、警示、曝光等各种手段,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督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四)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部署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充分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在应对事故灾难后的恢复能力;推动城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风险一体化的排查,编制城市安全发展评估报告及白皮书;推进城市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管网和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建设,制定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防止产生系统性的重大安全风险。(五)加大安全生产执法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并严格落实2022年执法监察计划,组织对全区执法人员进行执法培训,严格精准规范执法;分别开展春节、五一、国庆、两会、汛期、冬季等重点时段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安全生产各类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强化执法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施行挂牌督办制度,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做好上级执法督查、检查、巡查等迎检准备,确保年度立案起数、罚款总数等重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六)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安全总监制度;进一步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改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机制,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上的水准;指导企业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突出新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落实全员持证上岗;深入推动安全宣传“五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用电、用气、防一氧化碳、防溺水、防火安全宣传;加强社区安全建设,培养发展基层安全生产检查员队伍,增强基层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社区居民安全素质和应急能力。
二是统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加强应急规划。根据《济南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立足莱芜区的实际,完善《莱芜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印发《济南市莱芜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建议》。(二)加强预案管理。正式出台济南市莱芜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时修编生产事故灾难、非煤矿山、钢铁冶金、地震等专项应急预案,督促各区直部门、单位及时修订各类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初步形成莱芜区应急预案体系。(三)加强应急演练。组织应急预案和演练工作督导检查,结合2021年全省应急演练检查的反馈及各部门单位实际,进行自查自改,制定更加合理、科学的应急演练计划,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四)加强应急指挥。按照《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拓展监控视频接入领域和数量,配备必要的无人机侦查、技术运维服务,建设县级综合应急救援力量,提升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应急处置、技术支援等应急保障能力,2022年底逐步建设达到一级标准。(五)加强物资保障。对全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根据职能分工,坚持“应储尽储”的原则进行物资储备,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
三是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水平。(一)完善综合减灾制度。完善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规章制度,及时根据真实的情况更新调整减灾委组成人员,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自然灾害风险会商,每季度形成一期风险形势分析报告;对全区村居灾害信息员名单进行更新确认,建立人员台账;开展民生灾害保险宣传工作,组织协调保险公司实地勘察及理赔;组织并且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活动。(二)推进自然灾害普查。基于普查数据成果,开展单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探索普查成果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应用途径,融合灾害风险要素、应急资源、预警预报、预案推演、灾害损失评估等信息,为构建应急管理平台奠定坚实基础。(三)增强应急救援力量。在协调武装、民兵、消防等专业救援力量的基础上,加深应急救援潜力挖掘,建好用好专职、专业、社会三个层次的救援力量,积极统筹应急力量,全力支持专职队伍的建设发展。(四)推进应急联防站建设。根据2022年《济南市应急救援站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应急联防站建设,有效解决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的完成灭早、打小,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害。(五)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震减灾等应急工作。加强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力度,严格落实24小时汛期联合值守,组织并且开展汛期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督促企业做好汛前应急准备和汛期应急处置;加强全区地震台网(站)建设、管理、维护,协调有关部门规划、建设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六)加强科技装备创新。配合省、市要求,快速推进“智慧安监”建设,逐步配齐应急装备,适应新时代应急体系工作要求。